不同作物对缺铁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,双子叶作物(如豆类,大多数果树)对铁高度敏感,单子叶作物(禾谷类)由于根部能分泌出某些能量和铁的有机物质,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铁,因面较少发生缺铁现象,对铁不敏感。现按作物对缺铁的敏感程度分为三类:
高度敏感作物:柑橘、柚子、苹果、梨、桃、樱桃、草莓、葡萄、花生、大豆、蚕豆、花椰菜、甘蓝、番茄、薄荷、百合等观赏植物。
中等敏感作物:蔬菜、棉花、燕麦、大麦、亚麻等。
不敏感作物:小麦。水稻、谷子、马铃薯、甜菜等。
缺铁多发生在多年的作物(如树木)上,果树如苹果、梨、桃、杏、李等都常常发生缺铁现象。对于一年生作物则多发生于马铃薯、花椰菜、甘蓝、燕麦行作物上。作物缺铁主要表现叶片失绿黄化,首先在作物的顶端幼嫩部位表现出来。缺铁一般会引起:新梢叶片失绿,在同一病枝(梢)上的叶片病状自下而上加重,甚至顶芽叶簇几乎漂白;叶脉常保持绿色且与叶肉组织的界限清晰,形成鲜明的网状花纹,少有污斑杂色及破损。严重缺铁时,白化叶持续一段时间后,在叶缘附近也会出现烧灼焦枯或叶穿孔,提早脱落,呈枯梢状;坐果稀少甚至不坐果,果形变小,色淡无味,品质低劣,减产情况严重。
1.苹果树 新梢顶端的叶片变为黄白色,有时叶脉仍保持绿色,严重时叶片边缘逐渐干枯变褐而死亡脱落。新梢幼嫩部分有时也因缺铁而干枯,形成“枯梢”现象。
2.梨树 新生枝上的叶片变小,叶片失绿变成淡绿或黄白色,叶脉也同时失绿,叶片边缘发生棕色焦枯斑块,严重缺铁时新梢干枯。
3.桃树 叶片变成淡黄色甚至变成白色,叶脉往往也不保持绿色,在北方称为“白叶病”,在南方称为“黄叶病”叶片极易脱落。生长季早期缺铁引起幼果大量脱落,中、晚期的,缺铁果实发育受阻,果小、颜色淡,味淡而不甜。
4.柑橘 新生叶片变薄,呈淡灰色,网状叶脉保持绿色,一般叶脉不褪色甚至呈紫绿色,但极易脱落。新梢顶部叶片脱落,枝杆形成“光杆”,果小、质硬、粗糙,并常出现畸形果,色泽变淡,味道变酸。
5.大豆 上部叶片脉间失绿黄化,叶脉仍保持绿色并有轻度卷曲。严重缺铁时整个叶片变成白色,叶子的边缘出现褐色斑点坏死组织。
6.马铃薯 顶端叶片轻微失绿,并向全株扩展,随着缺铁时间的延长,顶部叶片变成黄白色并向上卷曲,叶子边缘有时出现褐色坏死斑块,下部叶片仍维持绿色。
7.番茄 顶梢的幼叶失绿呈黄白色,叶脉仍保持绿色,叶片及茎部出现灰黄色斑点。叶片上的斑点沿叶脉向外扩展有时叶肉焦枯坏死,但叶脉仍略有绿色。早期缺铁影响花序发育,中、后期缺铁影响果实发育,常出现小果、畸形果果实颜色及风味均变淡,严重时引起果实脱落。
8.甜菜 新生的叶片较小,出现失绿的黄斑,其他叶片呈现黄绿色,老叶微红。
9.烟草 顶端嫩叶叶脉间呈淡白绿色,严重时整个顶芽变成白色,叶脉同时失绿。
10.甘蔗 幼叶出现灰色条纹,条纹贯穿整个叶脉,中部叶片也有浅色条纹,但条纹长短不一,下部老叶则呈深绿色。
11.玉米 幼叶脉间失绿,呈现整齐的条纹状,中、下部叶片出现黄绿色条纹,老叶略显棕色。严重时新叶变成白绿色。但失绿均匀,一般不出现坏死斑点。
给作物补铁的必要性:
铁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化学元素之一,在所有的土壤中都含有大量的铁,一般占土壤重量的1%~6%,仅次于硅和铝。铁在土壤中通常是以氧化铁的形式存在,在含氧的土壤溶液中,铁主要以三氧化二铁(Fa2O3)的胶体形态存在,同时有一部分铁与有机物质结合,一部分铁被土壤粘粒吸附。由于三氧化二铁的高度不溶解性使铁在水中的移动成为高价铁。高价铁的化合物如氢化铁{Fe(OH)3}等也均是难溶解的物质。因此,尽管土壤中铁的含量很高但对作物有效的铁的含量很少,只有总铁量的千分之几至万分之几。尤其是碱性偏高的石灰性土壤,铁的可给性更低。果树因缺铁引起黄化,是我国果树生产中的常见问题,在西南、华中、西北、华东、华北和黄洒故道果区的许多果园中,柑橘、苹果树、梨树、桃树、葡萄、猕猴桃、冬枣、大棚樱桃缺铁黄化现象均十分严重。花卉缺铁黄化症是影响花卉品质重要因素,主要集中在西南及东北花卉种植基地,如西佰利亚百合、出口型玫瑰、非洲菊等缺铁黄化症。大田作物花生、大豆缺铁黄化也十分严重。